【小說評論】七年之夜——關於社會正義與人生縫隙


作者\子婷

《七年之死》不僅帶來小說故事性的震撼力,作者丁柚井更暗喻了家庭教育與環境的重要性,每個主角的生長背景都隱約地透露將來的人生,即便在怎麼對抗命運的安排,也逃不了小時候種下的陰影,發生事故的當下,黑暗在心中慢慢擴大,直到吞噬自己。繼承父親優越感的林英齊,七年之死的謎底當中,在意的不是世靈遇害,而是「林英齊的女兒」;厭惡著生長環境的姜英珠,費盡心思擺脫卑劣的生活,接下每個能做的工作,甚至不可思議地拿出了五本私房錢存摺,依然因為自己的霸道愚昧的個性,間接斷送一家人的幸福;崔賢洙懷抱著打棒球的夢想,卻遭遇父親的無情與殘暴,愛恨交織下,醞釀了剛硬木訥的個性與總是做錯事情的傻大勇;背負著家人期待的安承煥,想要成為小說家的熱情被現實壓力澆熄,讓他本能地在生活中找尋好故事,即便遇到殺害事件,也被動地阻止事件的超展開,為的是滿足自己寫小說的慾望;唯有到故事最後情節,從崔瑞元的心態轉變,一起釋懷,也看到了一位父親,不願七年之死的陰影在心中擴散,用最後一絲力氣,實現了對兒子的愛。




以父之名,愛著時間流沙下的花朵,生命如風沙拂過臉頰,緊握的手如今只剩下你留給我的脈搏。 

一個酒鬼、一事無成的職業、懦夫般的性格,這樣子的大半人生,竟然是一個謀害一整村民的殺手。看著賢洙背負著可悲的背景,在人生的旅途上創造著另一個可恨的故事,心裡五味參雜的痛楚,隨著一頁頁的劇情發展,從憎恨、生氣、不解到最後釋懷。對世靈村民來說,即使是英齊將他逼得無所適從,賢洙還是那個選擇讓洪水吞食村莊的惡人,是怎麼樣的愛,會願意傾覆世界,昧著世俗道德的眼光,只求得兒子苟活在這世上,我想像著以瑞元的角度看待世界,十二歲的年紀卻嚐過人生百態,對世人不屑的烈焰,來自於親戚家人的冷淡,含著對父親的怨憤,掉下的淚卻是滿滿不捨,只得往心臟吞下的酸楚,滿腹倔強卻不允許哭泣,像梗在喉嚨的刺,咽下是撕心裂肺,吐出卻成吃了黃蓮的啞吧。當初那個擁有黃金臂膀的棒球投手,恣意颯爽站在球場上的巨人,陽光下照射的影子,是無路可躲的寂寥,血淋淋的報導與言論,悄悄地刺進耳朵,因棒球佈滿繭的雙手卻在大雨淋瀝下,將世靈悶到窒息而死,本該是控制球速方向指頭,卻成了殺害所有村民最關鍵的一刻。


連帶兒子,十惡不赦的罪人,最讓人無法釋懷是什麼?



「父親遭判死刑,都是我一切造成的。」
作者將賢洙的死,帶著最後的覺醒一併燒盡成灰,讓瑞元親手解開《七年之死》的謎底,骨灰化在大海洋流之中,隨著月光的漲潮退潮,來回稀釋讀者與瑞元對《七年之死》的緬懷。崔賢洙的故事,總在心中久久迴盪不已,這個世界上犯下滔天罪刑的形色,會不會是背後的故事一手造就他們的人生,而人們卻像書中冷眼旁觀的親戚,只追趕這些結果,理所當然地接受悲劇發生的原因,我想起最近社會上所發生的駭人事件,在媒體大肆渲染下模糊了焦點,煽動人性情緒反應,只為了搏得一時點閱與收視,而下一個可恨又可悲的崔賢洙,就在一片叫罵聲浪下,慢慢的在另一個人心中萌芽。

晨光把夢剪成絲絲烟縷,大夢初醒,還是不願睜開眼睛,無關乎那些離世,而是眼底盡是妳堅毅的身影,與潑辣的個性。

在所有角色中,最讓我感同身受的反倒是瑞元的媽-姜銀珠,一位在故事劇情鮮少出現的人物,但經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身影,她在母親生長的環境中看到了俗媚的世故,卻拒絕像母親芝妮一樣出賣尊嚴,不屑利用女性最優勢的脆弱養活自己,在別人一腳踩下的泥濘中,栽出了這般堅毅的銀珠,或許在他人眼底,只是一個潑辣、任性、控制慾極高的蠢女人,細看著她的人生故事,桀遨不遜來自在妹妹面前的自相慚愧,堅韌不拔的個性出於出生的困頓,斤斤計較的小氣是因為對生活的不安全感,極盡一切的所作所為,看似用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,卻帶著最好的愛,保護著唯一的孩子。連瑞元養隻貓,就毫無根據的判定這一切會為兒子帶來傳染病;僅帶著一支笨重的棒球棍就想單挑孔武有力的男人,別人可能會嘲笑姜銀珠短淺的目光,缺乏知識與觀察力的笨腦袋,但這就是環境帶來與生俱來的反應,姜銀珠不曾出過國,沒有專業的知識背景,沒有太多值得拿出來說嘴的人生閱歷,是一個沒見過世面的土包子,但在危急的時候,做出了母親最本能的反應-不顧一切的找到孩子,反觀起世靈的母親-文荷英,在面對同樣的危險人物時,卻選擇不一樣的方法-拋下一切離開。

小時候,在好幾次的跌倒中,母親總是最心疼不捨,卻又殷切地盼望兒女能夠健康長大,出人頭地,能教給孩子的不少不多,足夠在這社會上奔波生活,那些耳提面命的老套,在子女們慢慢長大後顯得理所當然,更多的是不耐煩,久了剩下腳色對調的煩躁,多少次拿著科技產品,戴著老花眼鏡的臉,問不下好幾百次的功能,換來是沒好氣的厭煩,卻忽略了在他們的出生環境,不曾擁有這個年代的幸福,咬著牙撐過的一切,才有了下個年代的驕縱。在生活中遇到幾次家人的執善固執,卻認為學校賦予我的知識,社會上養成的價值觀才是對的,反倒對那些舊觀念不屑一顧,看著姜銀珠的勇敢,或許多了點傻勁,少了點聰穎,卻是對親人最赤裸的愛。


《七年之死》主要故事線是林英齊與崔賢洙,兩個生活、經濟、地位迥異的父親,而帶著讀者慢慢走下去的卻是瑞元與安承煥,筆者丁柚井在本書上使用「剝筍法」的技巧,透過腳色穿插對白想法的過程,慢慢的將七年之死的謎底,用不同角度抽絲剝繭,正當當事人告解所犯的錯誤,讀者最接近事發經過的一刻,嘎然停止在這一秒,轉換成另外場景,把讀者重新推向最外圍,再以旁觀者的角度迫近七年之死,一個耐人心癢又過癮的寫作方法。除此之外,最大的特色是安承煥-以小說家的身分出現在小說中,擁有一個當事人身分,卻是旁觀者的論述。小說家大多以自己的思維出發,而安承煥因為某些程度上的虧欠,罹患了一種叫「藍晶圓症候群」的疾病,無法從自己的回憶寫出事情的經過,卻能靜下心好好的整理別人的想法,完美地合理化這個腳色面對的痛苦,也讓讀者能夠擁有最直觀的多方角度,拼湊出主觀的事實。


 以牙還牙,以眼還眼,這也許是社會對於懲罰探討的出發點,但《七年之死》,描繪更多的可恨之人必有可恨之處,我們有更多的社會議題需要解決,但因為事情外顯的表現擁有更多的偏執面,正因為如此,我們更該做的是從根本做起,利用教育或環境的改善,拒絕下一次重蹈覆轍的悲劇,並不是在當下大力的指責,喊嚷著讓對方得以承受相同痛苦的處罰方式。生活中的異常,應該給予包容,關心別人,就是保護世界。

不負責分析

劇情脈絡★ 角色演出- 總體推薦



留言